傳世玉器的「色變」現象 (1).jpg

在論 : 【傳世玉器的「色變」現象 】前覺得有必要將圖中玉件經歷交代一下,就當聽個故事。

話說 : 圖中和闐青白玉(偏白)隨型章本體原是一塊「光白籽」※ 註一  是收藏玉器的一位老前

          輩在民國76年(1987年)購買玉件時因好料、好型要老闆隨貨附贈,上手後覺得握在手

          中大小適中手感極佳,遂請師傅只在頂端小部位動刀雕刻一隻螭虎(玉不琢不成器)做為

          穿戴其餘皆不動。幾十年過去手上物件來來去去只有此玉一直隨身繫帶,本都無事;在

          數月前某一天突然接到電話通知說小孫子在學校發高燒,心急之下置放時一不留神由桌

          上墬落將螭虎頭給嗑碰了一塊,事後 越看越難過只好再請人看是不是能修改,經老闆再

          三保證沒問題後回家去了,過了3天於約定時間到店裡一看 。我靠 !! OOXX...(這句我加

          的) 心涼了不只半截;原本霸氣凜然的「螭虎頭」搖身一變成小頭銳面、相貌猥瑣的「蝙

          蝠頭」,整個顯的不倫不類;氣憤之餘將雕刻部位一刀切下、眼不見心不煩呗。(此事明

          白告訴我們  股票分析師嘴裡常說的:『好老師讓你上天堂,壞老師帶你入牢房。』在這

          一樣適用 !! )

          在上次聚會時前輩將東西拿出來當笑話談被我看到,軟磨硬泡下才將切下的【「蝙蝠頭」

          螭虎隨形章 】到手。一塊玉上手盤了3x年後產生的色變斷面,有幾人能看到並在手上檢

          視,反正 我在之前是從沒看過,就是學習樣本。

傳世玉器的「色變」現象 (2).jpg

     『剛買不久的玉戴沒幾年顏色怎變了 !! 是不是假的 ??』這話時有所聞,在這不談玉石中

「色根」跑色現象,只就純色(白、青白 ....等淺色系)部位經盤戴後色變現象敘述。新買的玉飾

品若貼身佩帶,因新作玉件在作品完成後為品相增光往往會在表面上一層蠟,若沒將蠟進行清

除,優點是這一蠟層初期能成為保護膜隔離汗漬、油脂.....等的入侵,隨著配戴者的生活習慣蠟

層會漸漸變薄直至消失(陰刻線部分則能較長久保存),缺點是物件本體瑕疵部分也被蠟層淹蓋

,無從發現。

    玉件玉質部分長期接觸到人體身上分泌汗液、油脂.......等,易在表面形成淺層、極淡的黃色

霧狀薄膜我稱為「汙垢黃」,汙垢黃會隨著配戴時間的增長漸進侵入玉器本體內,初期並不容

易發現等到感覺玉飾表面顯得黯淡不再清亮,在變色早期將玉件泡放清水中一段時間後取出用

溫和洗滌劑洗滌即能解決大部份狀況,嚴重時則需要重新拋光,對名貴玉件來說在配戴後若打

算收藏長期不再配戴,建議收藏前先請專業人員清洗後再行收納。「汙垢黃」的出現對新雕玉

件而言是一個災難,但對老件(古玉)而言則是一項辨古初期(眼學)的明確訊息,君不見很多知名

玩家(藏家)在物件未上手只遠遠一觀就能道出一、二。還記得剛開始學玩古玉時曾央請一位圈內

知名老藏家能捎帶上小子一同前去玉市見識見識,只見他老一到玉市便「閒庭信步飄飄若仙」

套句現代話就是極其裝B,百來家攤位不到幾十分鐘逛完然後回頭直奔其中幾處攤位,對我暗指

各攤位老玉件位置(我只玩玉)。我在驚訝之餘於事後多次詢問解答,猶記得當時他說:「要玩老

件要先會看。」我問:是要看啥 ??  他回答 :「老氣」。後隨著真東西接觸多了才慢慢的品味出

他老的那句:「老氣」指的是啥,當然文章中談的只是述說傳世老物件「老氣」的其中一種表象

,生坑物件不能涵蓋,但這方式卻能讓我們在眾多物件中初步快速篩選。

傳世玉器的「色變」現象 (3).jpg

傳世玉器的「色變」現象 (4).jpg

    上面二張圖就是那【「蝙蝠頭」螭虎隨形章 】在手上盤戴了3x年後產生的色變斷面,可明顯看出因汗漬、油脂...等經長期把玩形成由外而內的色變現象,玉質顯「生」的中間部位與四周包圍而來的「老,熟」截然不同,二者間的玉質通透度,油潤度。外圍優於中間(照了百多張相片,可惜就是照不出明顯對比失敗 !!)。而這只是盤戴了3x年的玉所形成,對比明、清時期代代流傳下來的「傳世玉」※ 註二在歷經更多達幾倍幾十倍長時間風化及盤磨,表面產生包漿(皮殼)其色變後色澤、光澤當然更加會有顯著差異。

     把握二者間差異,下次再去逛玉市淘寶時在千百家商鋪難以計數的物件前,就能快速篩選。當然這只是代表該物件值得拿取上手觀察,東西對不對還需後續檢視,為選玉(老件)眼學中所需具備基本能力之一,但若只依此挑選「吃藥」還是絕對跑不了的。 

※ 註一 :

        和闐玉原石「光白籽」一詞,記得是早期在台灣知名古玉玩家「古玉叔叔」部落格文章中看到。「光白籽」是描述和闐玉籽料在河床中經過數千/數萬年河水沖刷,因整體結構細密紮實外質無法侵入,通體皓潔、表裡一致毫無一點色沁(斑)..等瑕疵的料子,玉匠施作時能一眼看透;隨型創作無須「相料」,比帶有一層薄薄色皮的籽料質地堅實更上一層,為玉石中的極品。要說明的是這「光」指的是通體皓潔、「白」說的是質地表裡一致毫無雜質而非指顏色。

※ 註二 :

        玉成器後代代傳承下來未曾入過土,稱之為「傳世玉」。

※ 註三 :

        「傳世玉」的色變現象對所有淺色種類玉石製品通體適用(和闐玉/地方玉/翡翠/瑪瑙...等都一樣,只是時間的長短),對深色玉件無差,反正也看不出來,但對通體黃色物件則是大補(增色還補色)。變黃了泡漂白水也行,如果不在乎A貨變B貨的話。

※ 註四 :

        玉質「色變」現象而形成的玉質通透,油潤...等,就我判斷也只是玉質形態轉變為高古玉(含以上)中「糯化」的前哨站。「糯化」玉質在戰、漢(含以上)時期玉件中可見,六朝以下的也許有但我尚未見過(訊息太少,視野太窄。)。「糯化」玉種分佈:地方玉比例多和闐玉少,想是跟密度有關緬甸玉使用時間太短故無從判斷。

※ 註五 :

        古玉中玉質產生「糯化」現象的不多見( 幾個藏家手中藏著不放的精品古(高古) 文化期玉器合計千多件中,只見過5件。),對資深老藏家們來說那就是他的「底」圈子裡身分的象徵,出處都一樣由原本灰皮滿布不現玉質的生坑玉件中盤玩而出,越是沁重盤出後內裡層層疊疊,自成風光越是精彩。市面上很多販售號稱「生坑」玉件,不論外形神韻如何古色古香/工藝如何精湛老道/工法古樸/沁色斑斕...等。只要看對方收納方式,存取方法99%都能一槍打死,連上手都不需要,因為「生坑」玉件的放置位置/保存方式/時間/天氣/溫度  連人的呼吸(哈氣)....等,樣樣都會影響「灰皮」的外在變化(就算不動光放著都會變)。赤裸裸的就放在攤位上,經歷千軍萬馬任人上手檢視,人來人往時間久了包漿出現了但灰皮依舊堅挺,懂行的人若還需要上手才能判斷 ?? 那就是一個笑話。

※ 註六 :

         玉質「糯化」後沁色(沁彩)尚需要有「活」的感覺,就像色彩在流動時活生生被「凍」住了的模樣,玉中「自帶山水、自有溝壑、自成天地。」姿態帶有靈氣是為「活沁」;「靈沁」。若沁色盤開後看起來毫無生氣呈僵板死硬狀,看起來「木木的呆呆的」則賞玩樂趣將會大打折扣。

 玉質「糯化」↓↓↓ :

高古 素玉璧.jpg

高古~素玉璧/系璧盤變

藏玉札記(Jade Carving Gallery)古玉欣賞-沁色之美 (1).jpg

藏玉札記(Jade Carving Gallery)古玉欣賞-沁色之美 (2).jpg

載自 藏玉札記(Jade Carving Gallery) 古玉欣賞-沁色之美

鄧淑蘋著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新石器時代玉器圖錄 新時器時代 距今約4000~9000年 玉蟬.jpg

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 鄧淑蘋著【新石器時代玉器圖錄】 新時器時代 ( 距今約4000~9000年 )  玉蟬。

鹼粽(粳粽).jpg

像不像蒸的熟透了的糯米粳粽 !!

 

arrow
arrow

    璲古藏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